适用人群
- 01 备考2020军队文职的在校、在职、全职人群
- 02 零基础、基础薄弱、自学提升缓慢
- 03 自制力强、希望全面、高效复习
- 04 线下时间不固定、通勤成本高
课程特色
- 中公名师:千人科研团队潜心打磨课程,中公一线名师主讲,实战经验丰富,功底深厚.
- 细致全面:专业专项,理论精讲,以点带题。梳理每章节知识点,系统掌握专业知识,提炼考点,把握考试重点
课程大纲
- 教育学原理>>
- 教育学原理1
- 教育学原理2
- 教育学原理3
- 教育学原理4
- 教育学原理5
- 教育学原理6
- 教育学原理7
- 教育学原理8
- 教育学原理9
- 教育学原理10
- 教育学原理11
- 教育学原理12
- 教育学原理13
- 教育学原理14
- 教育学原理15
- 中国古代教育史>>
- 中国古代教育史1
- 中国古代教育史2
- 中国古代教育史3
- 中国古代教育史4
- 中国古代教育史5
- 中国古代教育史6
- 中国古代教育史7
- 中国古代教育史8
- 中国古代教育史9
- 中国古代教育史10
- 中国古代教育史11
-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>>
-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1
-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2
-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3
-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4
-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5
- 外国教育史>>
- 外国教育史1
- 外国教育史2
- 外国教育史3
- 外国教育史4
- 外国教育史5
- 外国教育史6
- 教育研究方法>>
- 教育研究方法1.
- 教育研究方法2.
- 教育研究方法3.
- 教育研究方法4.
- 教育研究方法5.
- 教育研究方法6.
- 教育研究方法7.
- 教育研究方法8.
- 教育研究方法9.
- 教育研究方法10.
- 教育研究方法11.
- 教育研究方法12.
- 教育研究方法13.
- 教育研究方法14.
- 教育研究方法15.
- 教育研究方法16.
- 教育研究方法17.
- 教育研究方法18.
- 教育研究方法19.
- 教育研究方法20.
- 讲义>>
- 教育学类(教育学)教程
课程展示
第一章 教育基本理论
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
一、教育的本质
(一)教育的概念
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
(1)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”。(《中庸》)
(2)“教,上所施,下所效”:“育,养子使做善”。(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)由此可见,我国古代教育注重德育,将教育聚焦在道、德、善,即不仅出现了行为的改变,还需要有向“善”改变的“方向”。
西方有代表性的“教育”定义
(1)柏拉图的教育的定义。在柏拉图的概念体系中,“洞穴隐喻”说明了“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,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”。教育主要是引导,即把天赋能力引导出来。
(2)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教育的定义。教育是对人理性的教导。“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,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。”
(3)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定义。赫尔巴特的(普通教育学》由管理、教学、训育三部分组成。针对儿童的不服从的劣性提出了学校里管理的必要性。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,而仅仅是创造一种秩序。因此,赫尔巴特区分了管理和教育。管理具有强制性,而教育是“智慧的引导”。赫尔巴待还提出“教学的教育性原则”认为教育就是使性格向道德的方向发展。教育通过教学与训育实现,具有强制性的管理则不是教育。
(二)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
教育内涵
广义的教育: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,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。狭义的教育:主要是指学校教育,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,有目的有计划、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,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。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。
教育外延
(1)依据教育的实施机构,可以分为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。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活动。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学活动。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。
(2)依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,可以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。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,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。从 17 世纪到 19 世纪末,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。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在 19 世纪下半期已基本形成。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、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,正是教育“制度化”的过程,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,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。制度化教育是指教育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学校教育系统,并且严格按照学校的一套规章制度来行事,即“建立一种具有普遍使命的、结构坚固而权利集中的学校体系”,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、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。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,它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,未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、组织化行为,是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、高度一体化的“教育”。
(三)教育的本质
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
(1)教育是上层建筑
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,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,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,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。
主要论点:
教育是社会的意识形态,为政治经济所决定;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直接的、无条件的,而教育同生产力的关系则是间接的、有条件的;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是历史性和阶级性。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做决定,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、教育内容、教育方法的变革,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。
1.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及网友分享,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!
2.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,助力考生上岸!
3.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,可能含有水印,介意者请勿下载!
4.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、失效或广告,请联系客服处理!
6.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,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!
7. 星光不问赶路人,岁月不负有心人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!